坐落于河北省邯鄲市市區的晉冀魯豫烈士陵園,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築群,整座建築秉承中國古代中軸對稱的建築理念,氣勢雄偉,端莊沉穩 ,掩映在青鬆翠柏之中,體現出國家陵園的序列美和尊崇感,堪稱開國建築中的傑作。
這座當時全國最大的烈士陵園的總體設計,出自一位年僅三十歲的年輕人之手,但這還不是他唯一的作品,他還曾參與石家莊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的設計,並在現代中國的版畫界享有盛名,他就是鄒雅。讓我們透過彌漫的硝煙,拂開塵封的歷史,去探尋他人生的足蹟。
鄒雅白島智惠子, 原名亞民,1916年4月出生于江蘇無錫鴻山鎮。他從小酷愛美術,1934年18歲時輟學來到上海K8凱發旗艦廳(中國)官方網站,在新光書店與民強藝術社以繪畫謀生。這期間,他受到魯迅先生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的影響,悉心鑽研和創作木刻作品。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鄒雅離開上海,經武漢取道西安,于1938年到達延安K8凱發旗艦廳(中國)官方網站,進入魯迅藝術學院美術系學習。延安城牆上張貼的許多宣傳畫,就有他的作品。同年冬天,他跋涉數月,東渡黃河,翻過崎嶇的綿山,穿過敵人的層層封鎖線,抵達晉東南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在八路軍總政治部宣傳部任美術幹事,為報刊和戰士課本創作木刻插圖。
1940年春天,鄒雅從總政調到木刻團,夏天隨木刻工作團來到冀南,在涉縣創作了21幅木刻連環畫《一支槍》,當時用木刻手法表現連環畫的還比較少見,從中可以看出他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對藝術的不懈追求。
1941年K8凱發旗艦廳(中國)官方網站,鄒雅調至《新華日報》(華北版) 任木刻創作員,抗日根據地的火熱生活和戰鬥歲月,極大地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先後創作了《五月端陽》《春耕》《保衛豐收》《攻城》《幫助老百姓揚揚》《燒舊約換新裝》《不能任人屠戮》《掌握新武器,學習新文化》《埋地雷》和《破碉堡》等上百幅木刻作品,強烈的黑白對比、粗獷剛勁的線條,真實地再現了抗敵戰士們激烈戰鬥的場面和勞動人民高漲的生產熱情。他的作品膾炙人口,俗雅共賞,上萬張木版畫在廟會上常常銷售一空。
解放戰爭時期,他創作了《歡迎劉鄧大軍南下》《百萬雄師過大江》等表現重大歷史題材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和真實感人的藝術魅力,成為中國美術作品的典範白島智惠子,也是中國人民革命歷史的珍貴記錄。這一時期,鄒雅先後到太行新華書店、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社、冀南書店、華北新華書店、石家莊新華書店工作。
1946年3月19日,晉冀魯豫邊區參議會第一屆第二次會議在邯鄲召開,會議決定在邯鄲建立晉冀魯豫烈士陵園。當時,遍尋邊區各地,也沒找到一名建築設計師,只好物色與設計相近的人員。那時候鄒雅在邯鄲冀南書店負責美工,于是請他負責測繪和繪制設計圖紙的工作。
鄒雅在美術界雖聞名遐邇,但畢竟與建築設計隔行。他憑著極大的熱情和勇氣,毅然投入到了繪制工作中。為了集思廣益,他建議面向社會公開征求設計圖紙,並在晉冀魯豫《人民日報》上刊登啟事:“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在邯鄲建設,特征求烈士塔、烈士公墓、四八殉難烈士閣、左權墓及陵園大門等圖案,全部採用者獎金三萬元(邊幣),部分採用者亦獎以一定酬金,備有陵園平面圖樣,應征者函索即寄。”
啟事刊出後,一直沒人前來應征。為了爭取進度,1946年6月開始,鄒雅只能一邊學習摸索,一邊設計繪制。邯鄲是一座歷史古城,為了捕捉設計靈感,他時常到武靈叢台、黃粱夢盧生殿等傳統建築中,感悟古建築的結構與布局,甚至到街上和小孩們擠在一起,觀看“拉洋片”裡的北京故宮畫白島智惠子。到了夜晚,在昏暗的燈光下,他戴著高度近視眼鏡,埋頭設計,常常一熬就是連著幾個通宵。經過三個多月的苦戰,先後設計了幾套方案白島智惠子,繪制了數十張圖樣,再經多次修改後,報請邊區領導審定。
在設計中涉及工程的事,鄒雅就虛心向工匠們請教,當時從當地和武安山溝裡聘請了一批有名氣的泥瓦匠和石匠。如王英魁、陳良善、李鳳翔、趙殿文等,他們都成了鄒雅的好幫手。
鄒雅在設計古建築時,由于不懂古建築中大屋簷和樓亭的構造白島智惠子,只能畫一個外形,然後把設計的意圖講給工匠師傅,工匠們按照古建築的規程,細化設計方案,最終使陳列館、四八烈士閣、左權將軍紀念館等建築,飛簷翹角,鬥拱交錯,雕欄玉砌,古色古香。
烈士紀念塔是園中的標志性建築,鄒雅把紀念塔的設計構想告訴石匠師傅後,石匠們根據塔的高度、圍徑、用料的重量等數據,計算出地基深度,靠人力用數百斤的石夯,打入地下300多根粗大的樹樁,使雄偉高大的石塔,歷經70多年風雨和多次地震,而巍然屹立。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的選址,定在當年日軍侵華時所建的“日本東亞神社”廢墟上,寓意“攫其廬,懾其魂,集革命烈士之浩氣,鎮倭寇之妖風”。
按照鄒雅的設計藍圖,陵園整體採用中國古建的中軸對稱格局。陵園正門、烈士紀念塔與人民英雄紀念墓為南北中軸線。東西兩路為對稱建築。建築群以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為主,同時吸收了蘇式紀念性建築的特點,使人沉浸在恢弘肅穆的氣氛,心中充滿對革命烈士的感念之情。
中路為西式建築風格,由三座建築組成。北院的大門是一座形似凱旋門的建築,烈士紀念塔是陵園的主體建築,端莊雄渾白島智惠子,塔高24米,呈方形錐體。人民英雄紀念墓位于高1.2米、佔地2500平方米的九級平台上,造型為半球體紀念建築,頂部呈羅馬建築的圓弧形,宛若天穹。
西路的主體建築為陳列館與四八烈士閣。它由一組具有古典民族風格的建築群構成,陳列館灰牆綠瓦,雕梁畫棟,飛簷鬥拱,形如宮殿。陳列館的西側是四八烈士閣K8凱發旗艦廳(中國)官方網站,這是一座六角雙層樓閣,閣頂用白色琉璃瓦覆蓋,十二道飛簷用紅柱支撐。在鬆柏的環繞下,古樸而典雅。
東路的烈士紀念堂興建于1952年,1954年竣工,紅牆綠瓦,雍容華貴,是陵園內最為宏大的宮殿式紀念建築,它與西路的陳列館形成對稱格局。
東路還有一座建築,南面是左權墓,按中國陵墓格局,墓前設計了一座乳黃色的牌樓。為體現左權將軍的崇高氣節,將牌樓立于高台之上,使人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左權墓的南面,根據鄒雅的設計,是一座中國古典風格的建築,名為“文獻館”, 展出烈士傳記和相關文件,1957年改為“左權將軍紀念館”。1963年,左權紀念館重修時,將原有的古建風格改為平頂的現代建築。2000年之後,陵園規劃在西路修建紅色文化教育傳播中心,設計者呈現的是一組民族建築形式,這就與相對稱的“左權將軍紀念館”在風格上形成了反差,于是重新修改方案,尖頂瓦房改為方形平頂的現代建築,從而與左權將軍紀念館形成對稱格局。
1946年秋後,由于國民黨軍隊向解放區大舉進攻,在“一切為了戰爭,一切為了前線”的口號下,陵園停工備戰,鄒雅調至《冀南日報》社工作。
1947年秋後,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邯鄲局勢相對穩定,1948年春,上級決定恢復陵園施工,鄒雅奉命調回烈士陵園工作。1950年10月上旬,烈士陵園主體建築竣工,21日K8凱發旗艦廳(中國)官方網站,隆重舉行了“安葬左權將軍暨諸烈士與邯鄲烈士陵園落成典禮紀念大會”,鄒雅作為總設計師應邀出席了落成典禮儀式。當他看到自己親筆繪制的藍圖,矗立在藍天大地之間,使血灑太行的無數先烈有了安息之地,內心充滿了自豪與心靈的慰藉。
落成後的烈士陵園,既有中國傳統的代表性建築,同時也有著典型的蘇聯式紀念性建築,東方與西方的建築風格交相輝映,渾然一體,體現著亦中亦西的時代特色,成為建國後烈士陵園建設時的模式和典範,在重塑國家的文化形象和價值觀上,發揮著引領方向的重要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鄒雅參與創辦了人民美術出版社,被任命為總編輯、副社長,是該社《連環畫報》第一任主編。
1950年10月,美國悍然發動了朝鮮戰爭,將戰火燒到了中朝邊境鴨綠江畔K8凱發旗艦廳(中國)官方網站。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始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之戰。根據週恩來總理“我們熱愛和平,但也不怕戰爭”的指示,《人民日報》社記者闕文拍攝了一幅兩個兒童懷抱和平鴿的照片。1952年6月1日,這張照片刊登在《人民日報》報眼上,引起了轟動效應。鄒雅根據這幅照片創作了宣傳畫《我們熱愛和平》,並用稚拙的兒童體書寫“我們熱愛和平”六個字,給人以親近感。在出席維也納世界和平會議時,國家副主席宋慶齡和戲劇大師梅蘭芳沿街散發,使這幅經典之作很快傳遍了世界。從1952年到1959年,這幅宣傳畫共印刷了1000多萬張。
在出版社繁忙的領導崗位上,鄒雅主持編輯了多部有影響的美術作品集。曾親自為《解放區木刻》《黃賓虹畫冊》作序,為著名詩人李季的長篇敘事詩《楊高傳》繪畫插圖,為著名作家楊朔的小說《望南山》插圖,為推薦“楊柳青”年畫撰文、為柯崗的長篇小說《逐鹿中原》和蕭三主編的《革命烈士詩抄》進行裝幀設計,為推動新中國美術事業的繁榮嘔心瀝血。
1973年,鄒雅任北京畫院院長。太行是他心中永遠的不了情。他的夫人蘇戈曾說:“他懷念太行。畫作裡經常有太行的山、村莊,那是戰鬥過的地方,也是他的魂。”l974年,他聽說山西陽泉煤礦的工人美術創作活動異常活躍,便又踏上了奔赴太行的征程。看到巍峨而又熟悉的太行山K8凱發旗艦廳(中國)官方網站,他浮想聯翩,心情格外激動。誰能想到,這次出行卻讓他魂歸太行。
4月20日,他戴上安全帽,套上大雨靴,帶領畫院的同志一起深入到礦井下體驗生活。當返回地面時,絞車突然晃動不止、車板斜著向下滑落。鄒雅預感到發生了溜車事故,急忙指揮人員轉移,而留在最後的鄒雅卻沒有脫離危險,他的生命永遠與太行交融在一起。
太行嗚咽,鬆濤啜泣。在鄒雅同志的追悼會上,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前來為他送行。中國畫壇一顆明星殞落,令人們痛惜不已。著名畫家吳作人曾吟五絕一首,贈鄒雅夫人蘇戈:“黃鶴蒼酣韻,雲林故裡心。太行綿不斷,陽壑恨含深。”表達了人們對這位太行之子的無比眷戀之情。凱發k8娛樂唯一官網,凱發手機app。碑雕設計與制作低碳循環凱發k8娛樂官網入口,凱發K8國際首頁凱發k8國際娛樂官網首選,殯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