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息在山林間,長眠于花叢裡,安靜地與自然相伴,沒有墳塋,也無需墓碑……盡管國家大力提倡海葬、樹葬、花葬、草坪葬,但文明、節約、環保的綠色殯葬在現實中仍遭遇尷尬。
今年清明節“小長假”,綠色殯葬環保祭掃再次成為了熱點。在昆明,生態墓葬從普遍不被市場看好凱發k8官網首頁,到近年來逐漸被接受,推行實為不易。這其中除了根深蒂固的“入土為安”觀念外,也和生態墓葬自身弊端有關。
節地生態安葬,就是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價值導向,採用樹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佔或少佔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遺體。
目前,雲南的節地生態安葬還處于起步階段,其形式有塔葬、壁葬、樹葬姜可by金銀花露全文番外txt資源筆趣閣、花壇葬、草坪葬和骨灰寄存等。
金寶山公墓是雲南最早開始推廣塔葬的公墓之一,金寶山公墓內的金寶塔共有9層,共設計了60000個塔葬位,2000年正式對外銷售,目前已經建成的塔葬位有8500多個,已經出售的有約2000多個。
壁葬是利用山體做成牆壁,修築壁葬位。金寶山公墓2005年開始推廣壁葬,共設計了1200多個壁葬位,目前已經使用的有約200個。
塔葬、壁葬的一大特點是節約用地。金寶山公墓的金寶塔如果全部開發完畢,幾乎等于一個中小型經營性公墓。一個塔葬格位的最高銷售價約1萬塊錢,比目前昆明經營性公墓的平均墓位價格便宜一半。塔葬凱發k8官網首頁、壁葬的祭掃模式以鮮花、對話為主,可以減少普通祭掃物品處理帶來的環境污染。
昆明市民政局鼓勵市民選擇節地生態安葬和文明祭掃,推動殯葬改革向更環保、更低碳方向發展,力爭到2020年,全市生態安葬率達到35%。
目前,昆明市已經建成的18家經營性公墓均開發有樹葬、花壇葬、草坪葬、骨灰寄存、塔葬以及壁葬的墓位。其節地生態安葬的墓位已經佔到了總開發墓位的20%。昆明市殯儀館的骨灰寄存格位已經使用了12000個,佔總格位的60%。昆明市其他經營性公墓塔葬格位的平均使用率也接近40%。
據昆明晉福古園負責人介紹,目前昆明選擇生態葬的主要有三類人群:低保戶、從別處帶墓碑遷移過來的以及高知人群。用幾十年的時間推動幾千年的傳統,進度慢可以理解。
一位前來祭祀的市民說:“壁葬雖然收費便宜,只要六七百元,但是上不挨天下不著地,祭祀不方便,而且磕頭時邊上格子裡全是別人的祖先,你說我到底拜的是誰?”
昆明晉龍園陵園的工作人員說,他們也收到市民關于壁葬類似的反映,已在想辦法改進,即祭祀時把骨灰盒從壁葬的格子中取出來放在單獨的台子上,這樣燒香獻花磕頭都不會相互影響,祭祀後又把骨灰盒放回去。
“生態葬通過不佔地或少佔地的方式埋葬骨灰,具有環保、節地和成本低等特點。陵園目前可提供的生態葬式有壁葬、小型節地葬姜可by金銀花露全文番外txt資源筆趣閣、花壇葬、樹葬、草坪葬等。”昆明晉福古園工作人員表示。
晉福古園在2013年被晉寧縣民政局授予“生態葬示範公墓”,遠期規劃將有3萬餘個生態葬墓位,目前開發數量達3500餘個,已經有六七百逝者以生態葬的方式“歸根”晉福古園姜可by金銀花露全文番外txt資源筆趣閣凱發k8官網首頁。
當地推廣草坪葬已有4年多的時間,而且全部流程連墓地僅需3900元,由于墓碑是平鋪在地上的臥碑,受歡迎程度不如5900元的小型節地葬,兩者都是把骨灰埋置于草坪下,不同的是後一種葬法把臥碑改成了立碑,方便親屬尋找祭拜。
在石林獅山生態陵園,90%以上的墓位單個面積控制在一平方米以內,均屬于“節地生態葬墓位”。盡管佔地面積不大,但通過碑型方面的藝術化創新,完全可以表達對逝者的尊重、生者的撫慰。
“園區也推出了大批低價公益墓位,每個按成本價三四千元收取,截至目前已有三百多戶低收入家庭認購。”陵園工作人員說。
2016年陵園在首屆“雲南省節地生態安葬活動儀式”時推出的一百一十餘個臥碑草坪葬墓位截至目前只剩餘四十多個未售出,這說明市民的安葬觀念正在悄然發生變化,而節地生態葬也是必然趨勢。
“為自己逝去親人選擇花壇葬、樹葬的家屬就更少了,因為兩者都是把骨灰深埋花下、樹下凱發k8官網首頁,有的幹脆不設墓碑,它們最符合生態葬的理念,但是親屬認為祭祀總要‘尋根’,找不到祖先有點麻煩,所以目前還是以帶墓碑的生態葬最易為人接受。”晉寧殯儀館一位工作人員介紹。
該負責人稱,目前多數公墓對生態墓沒有具體的管理辦法,公墓管理方和喪屬存在不確定因素。“比如說樹葬,這棵樹能不能活、能不能很好地生長,誰都不敢保證。其中存在客觀方面的因素,例如雲南這幾年連旱,樹容易死。因為這個不確定因素就會產生一些糾紛,客戶也會要求賠償。所以公墓對推行樹葬有疑慮,不願過多宣傳。”
除此之外,生態葬設計單一也是遇冷原因之一。“我們看到一些花壇葬、草坪葬,設計都很單一,沒有什麼個性和人文化,家屬肯定不接受。”該負責人稱。
為了解人們對殯葬觀念的認識和意願,有本地媒體分別針對老年人、年輕人各制作了100份問卷,在金寶山公墓、翠湖公園、金碧路等地隨機採訪了200名市民。問題主要涉及對生態葬的了解程度、如何看待生態葬,願意選擇的殯葬方式等。調查的統計結果是:墓葬安葬仍是主要方式,沒有老人願意撒骨灰姜可by金銀花露全文番外txt資源筆趣閣。
針對年輕人的調查中,了解目前昆明生態葬種類的僅20%,有38%的人願意接受生態葬。針對老年人的調查中,16%的老人了解昆明生態葬的種類凱發手機app,,願意接受生態葬的老人達65%,不接受的為13%殯葬文化,。
而針對去世後接受何種遺體處置和祭祀方式,調查的結果顯示:年輕人有22%的人選擇了樹葬、草叢葬凱發k8國際,、花葬等方式將遺體或骨灰深埋,不留墳頭、不立碑;
老人中16%的人選擇樹葬、草叢葬、花葬等方式將遺體或骨灰深埋,不留墳頭、不立碑,沒有老年人願意選擇將骨灰撒在海裡或不保留骨灰;
節地生態安葬不是硬性要求,而是要通過鼓勵和引導的方式讓群眾逐步接受。鼓勵引導措施中就包括建立節地生態安葬獎補政策。雲南目前正在開展民族節地生態安葬調查統計工作,爭取盡快出台民族節地生態安葬的獎補激勵政策。
昆明市已出台相關的惠民殯葬政策,昆明市堅持對農村五保對象、城鄉低保對象和重點優撫對象進行火化補助;各縣市區、開發、度假園區對本轄區的農村居民實施火化和安葬補助。
此外,推廣節地生態安葬還要避免把殯葬改革等同于火化一刀切;重火化、輕火化後裝棺再葬治理、大建永固性公墓和方法簡單粗暴四個陷阱。
耿馬縣芒洪鄉芒洪村支書李扎克說:“如果是老人去世只能坎上面的樹,一棵到兩棵。如果是小孩子(去世),只能砍下面的,一棵到兩棵。這個森林任何人都不能來砍樹,如果誰來動了被發現了,是要懲罰他的。”
和拉祜族一樣不留墳頭的還有佤族。佤族認為,人去世了就不應再佔用土地,破壞環境,不論生前的高低貴賤,死後的喪葬一視同仁,不立碑、不起墳。
滄源縣糯良鄉副鄉長魏雲峰說,如果有人去世,寨裡有威望的老人用丟雞蛋的方式為其選擇下葬點凱發k8官網首頁。雞蛋落下不爛,代表人(逝者)就喜歡在那裡。
除了拉祜族、佤族,雲南傣族、彝族等也有節地生態安葬的習俗姜可by金銀花露全文番外txt資源筆趣閣。傣族實行火化,骨灰裝入小土罐,深埋、不建墳凱發k8官網首頁、不立碑。祭祀是在寺廟裡面集中進行。一些彝族也實行民俗火化。
